曼调子离职记(六):如何思考?
决定,往往都是凭感觉做的。离职的决定,也一样。
直觉-经验 VS 理性-分析
凭借第六感做决策的方式叫做“直觉-经验型思维”——这是博士论文触碰的议题。
这种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征是围绕“感觉”行动,以过去的生命经验教训为参照,决策更迅速、依靠潜意识的力量和对信息的感知,记忆系统多采用联想、跳跃的方式工作。
也是Kahnemann(《快思慢想》的作者,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)所说的“第二系统”,科学研究对此领域的研究至今仍然非常有限——科学能够进行控制实验的部分,都局限于“第一系统”,而一旦“第二系统”中的内容被解码,就马上转为“第一系统”。
因此,迄今为止,直觉-经验系统对人类而言,还是黑匣子。
这个区分,最早来自Epstein的研究,大家可以在下面的对比框中感觉一下。
因此,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验证当初凭借感觉作出的决定。我的亲身经历验证了一个事实——
行动在前、思考在后。
换句话说,经由感觉做了决定、开展行动后,理性才慢慢回归,一边实践、一边分析和论证。
说得再明白一些,千万别指望自己能把一切事情想清楚了再离职。
老话说得好——
求全则毁;
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
意外收获
对离职行动的回顾中,不小心解密了“成功学”之荒谬。
所有追溯性的、对自身行为的解释大都不靠谱,尤其是那些在生意场上成功了的人,往往会将自身经历合理化,把自己描述得好似预言家一般,每一步都尽在掌控、预料中。
友情提示!
离职记·系列连载也请看官们谨慎对待
成功学的演说家们,总是试图去诠释自己成功的缘由,将先前的行为和结果做归因分析。
其实,大都牵强。
许多时候,
与内心深层感受相关的原始驱动力
都会被演说家们掩盖,
代之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想、抱负,
将自己塑造成为带着使命降生的人。
恩,人生都是套路~
或者,
他们也都没有意识到,
自己成功的因素之中,
多少是来自无意识的驱动,
又有多少来自于
“自以为”的理想。
恩,除了套路,还有人性的黑洞~
心理学里称之为潜意识
单向线性的归因很适合寻找“捷径”的人群,也恰是这群人成为“成功者”的拥趸——追逐着他们的偶像、倾听被主观建构、重塑的童话。
无论什么年纪,
我们都愿意相信童话,
也期待童话成真。
人们总觉得,成功的人一定有一个诀窍是他们所不掌握的,而一旦拿到这把钥匙,便能创造自己的神话。
事实上,这是不可能的。
大多数人做决定时,很难清晰说明缘由,或对决定的结果打包票——但凡有人对外界宣扬其决策之英明,大都只是争取支持的权宜之计——满足大多数人迫不及待寻求安逸的心理而已。
所有决定都有风险,
所有的可能性都有待验证,
只是可能性或大、或小。
作决策的那一瞬,是个体内在的渴望和现实处境之间张力的猛烈暴发——
例如,客户的一通嘲笑和痛骂;
或是,对父亲的第一次忤逆;
或者,与领导的一次口角;
也可能,与朋友道不同、不相为谋;
充满了爱谁谁、破罐子破摔的决绝……
作出人生重大决定的当口,总没那么体面。所以,这也是所有成功人士演讲里的固定桥段。不体面的故事,为童话打下伏笔。
那些冲突的瞬间,会将自己内心的愿望凸显出来,好似赌气一般。
可是,
那并不是赌气,
就是你的内在渴望。
随后,
个体会凭借自身的努力
来实现自己的渴望,
无论是改变自身、
还是改变环境。
别太看重决定本身,
做决定,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所以,离职与否,如何思考?
思来想去,
终拼不过内心的感受。
答案,只暗藏于行动中。
正确与否,
取决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,
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。
(未完待续)
每周更新,敬请关注!
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
就是去改变它。
——团体动力学之父Kurt Lewin
参考文献:
Epstein,S.,Pacini, R.,Denes-Raj, V. & Heier,H.(1996).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tuitive-experiential and analytical-rationalthinking styles.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71, 390–405.
*Slovic, Paul, Finucane, MelissaL.& Peters, Ellen etal.(2007) . The affect heuristic. European Journalof OperationalResearch, 177, 1333–1352.
Donald A. Schoen著,夏林清译。反映的实践者——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,教育科学出版社,2007.
推荐阅读
(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)